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

IPA歷史的對與錯?




前幾天跟幾位朋友討論到IPA歷史對錯的問題,其中一位朋友直言,"IPA的歷史有那麼重要嗎?好喝最重要....。",彷彿這根本是不需要大書論書的議題,純粹是一些無聊的英國歷史學家把它看的太嚴肅了!這些對話讓我忍不住想起精釀啤酒的精神,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啤酒的歷史,過去又跟現在有何關連?那麼我的看法又是甚麼呢?

老實承認,在寫"精釀啤酒賞味誌"之前,我認定的IPA歷史一直是公認的版本,"為了將啤酒運往遙遠的印度,特別加入大量啤酒花與增強麥汁濃度,以具備防腐功能....."。直到我讀到了上圖的那本書,英國啤酒歷史學家Martyn Cornell所寫的"Amber,Gold & Black"之後,才發現美國版本只對了一半,原來,英國人早在17世紀就有釀強淡愛爾啤酒的技術,又稱為October Beer,十月啤酒,源自於英國貴族在鄉下別墅準備需熟成一至兩年的啤酒。原因是在交通不便的年代,度假時才不怕沒酒喝。然而這種十月啤酒在運往印度的途中,經歷一段溫差極劇烈且環境嚴苛的旅程,幾個月後上岸竟發現淡愛爾喝起來跟熟成2年一般擁有複雜的美味,令人驚艷!半世紀後便漸漸以IPA名號聞名。

下圖:英國早期的家庭釀酒設備(出自Martyn Cornell網誌:http://zythophile.wordpress.com/

讀過Maryn的書會知道這是一本看似嚴肅,讀起來卻趣味十足的書籍。原因無它,Martyn用上許多歷史考據與論述來支持書上的觀點,跟市面上一大堆資訊重複的啤酒書堆裡,無疑像是包裝著許多全新口味的JellyBean,讓人邊嚼邊有無比學到新東西的快感。那麼你說美國人亂講一通嗎?並不然,基本上美國人的說法是採用1869年William Molyneaux宣稱的版本,只不過Martyn用史據漂亮的證明這只是片面之詞(另外一位英國佬Rob Pattison也是這方面的能手)先得到了英國組織CAMRA的肯定,後來就連美國釀酒師協會,甚至越來越多北美啤酒部落客都採用此說法,彷彿假以時日就快跑贏舊說法,成為新一代的事實了。

下圖:Martyn 以 #IPADAY的口號要來糾正IPA的錯誤觀念,歷史學家也可以很幽默!

更多關於IPA的有趣事實,Martyn也在他的網誌上也一一闡明,並用上英國佬一貫不留情面的語氣說道,"網路上太多垃圾消息 Rubbish!"這些資訊同樣顛覆從前認定的觀念,包括Geroge Hodgson是不是發明者;或者Porter跟IPA是否一同或者更早運到印度,連酒精濃度較輕的愛爾都運往印度?另外像是早期IPA是需要至少9個月以上的熟成,並且因放在木桶而有野生酵母的酸味等,也跟現在流行的木桶熟成有異取同工之妙。透過Martyn毫不保留的語氣,這些文章讀起來頗具挑戰性,好像眼前的樂高玩具拆解過後又重新組裝,一時間眼花繚亂。如果有人有興趣的話,我以後再好好幫大家深入翻譯這些文章。Martyn 網誌:http://zythophile.wordpress.com/

下圖:之前在台灣掀起討論的超苦啤酒,Mikkeler 1000 IBU,超回甘的苦味很上癮。

說到底,我也是比較書呆子路線的人,喜歡把有興趣的事情在各個方面都研究透徹。我認為,美國人當初以歷史為號召重新打造了美國版本的IPA,代表這段歷史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,不然大家也不會對舊說法朗朗上口,BA網站上更不會用一整篇長幅文章來介紹。在行銷學的角度來說,當一款啤酒背後有故事或歷史,往往也拉進了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。現今新興的精釀啤酒除了一部份走大膽創新的路線之外,也有許多是以復刻歷史為號召,包括英國的Meantime酒廠,美國的Pretty Things Beer& Ale ,專門以傳統蜂蜜啤酒為主的Celestial Mead等,而如此兼具傳統與創新的面貌不正是精釀啤酒的魅力嗎?也許認識正確的歷史不是絕對必要,但探索閱讀的過程絕對是趣味十足,而且當以後有人問起為何叫IPA,印度淡愛爾時,能夠給個心安理得的答案。



1 則留言: